•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长高 > 大和的兴衰(上)> 正文
大和的兴衰(上)
文档来源:因特网 文档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0-2-1 5:33:44
建造背景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日益动荡,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也在不断恶化,其右冀势力为了转嫁国内矛盾,极力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日本与美国由此在太平洋地区产生激烈利益冲突。1934年1月,日本在新的《帝国国防方针》中,正式将美国视为假想敌,并判定日美两国海军将在可预见的未来以太平洋为战场展开决战。 就在日本提出《方针》的同时,1922年于华盛顿签署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将于1936年12月31日到期。按该条约规定,美、英、日、意、法五国主力舰总排水量之比为5:5:3:1.75:1.75,单舰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吨,火炮口径不得超过406毫米,而一旦条约失效,上述限制即不复存在。面对这样的形势,日本一方面在谈判桌上与美、英等国为制定新的军备条约而讨价还价,一方面暗自筹备建造新型战列舰。 作为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西方列强薄弱,资源又匮乏的国家,日本在战舰数量上根本无法与实力雄厚的美国竞争。对此,日本也早有觉悟,但是为了与对手争夺亚太利益,实现军国主义野心,仍然依照明治时代以来奉行的“数量不足,质量弥补”的海军发展思路,寄望依靠单舰的质量优势抵消对方的数量优势。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日本海军开始为建造搭载460毫米口径主炮的超级战列舰未雨绸缪。 按照他们的估计,美国海军当时只有建造406毫米口径舰炮的经验,且由于巴拿马运河的限制,其舰艇宽度不能超过33米,因而即使造出更大的重炮,也没有适合的平台搭载。相形之下,日本早在1916年已经试制过1门460毫米口径舰炮,1920年又制造过480毫米口径火炮,积累累硕果此类超级火炮的生产经验。日军相信,一旦建造出搭载460毫米主炮的战列舰,其海军将足以获得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从而将美国海军逐出西太平洋。设计定型 1934年10月,日本海军军令部对海军舰政本部正式下达新型战列舰的设计任务,要求新舰装备460毫米口径主炮8门以上、155毫米副炮12门(4座三联装)或200毫米副炮8门(4座双联装),最高航速30节以上,舰体防御能够承受自身主炮在2000~35000米距离的打击。舰政本部接到命令后,以其第4部基本计划主任福田启二大佐负责整体设计,日本舰艇设计权威平贺让造船中将在技术上加以指导,从1935年3月10日~1936年7月20日,先后提出了23个设计方案,分别编号为a-140~a—140f5。 按照最初的a-140方案,新战列舰标准排水量69500吨、长294米、宽42。4米、吃水10。4米、主机功率20万轴马力、最高航速31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装备460毫米主炮9门。照此方案,新舰的3座三联装主炮将和英国的纳尔逊级战列舰一样,集中配置于前甲板。其优点在于战斗中便于集中火力射击,缺点是一旦单座炮塔被击中,极有可能殃及另外2座炮塔,造成整体战斗力的丧失。对此,日本海军考虑再三,在前后否定了其他6种主炮布局后,最终采用2座三联装炮塔置于前甲板,1座三联装炮塔居于后甲板的设计。这种方案在集中火力,节省重量,以及防护效果上取得了均衡,相同设计也出现在同期建造的美国海军最后一代战列舰和意大利海军的维内托级战列舰上,被公认为战列舰主炮最佳布局。 新舰的460毫米口径主炮有两种身管设计方案,一种采用45倍径身管,另一种采用50倍径身管。尽管在射程、炮口初速和弹丸重量方面,50倍径舰炮均高于45倍径舰炮,但由于其尺寸过大,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 在设计鼍一个让日本人很费心思的地方便是动力装置。按a-140方案,新战列舰将采用传统的蒸汽轮机,但受到德国海军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以柴油机动力获得18000海里/15节的惊人继航力刺激,日本计划在a-140到a-140f4方案中,都采用蒸汽轮机和柴油机并用的混合动力方式。不过,后来由于安装柴油机制日本海军“大鲸”号潜艇母舰的故障率颇高,日方不得不放弃这一构思,依然回到蒸汽轮机的动力模工中。 就在日本秘密设计建造超级战列舰的同时,其与英、美在伦敦海军会议上的谈判逐渐趋向破裂。1936年,日本拒绝在《伦敦海军条约》上签字,同年,日本海军提出了对美截击战略,设想先以潜艇和航空兵对远道而来的美国舰队进行消耗战,然后于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依靠以新型超级战列舰为核必的打击舰队,通过舰炮决战歼灭美国舰队。在该战略的指导下,日本海军在1937年制定了军备补充计划,正式决定建造2艘a-140f5方案舰。1937年11月4日,1号舰开始在吴海军工厂动工建造。 技术变通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通过向西方不断学习,积累了相当的造船经验和技术,到昭和时代,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技术水平与西方不分伯仲。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国土面积狭小小
【打印】 【大】 【中】 【小】 【关闭】
本类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