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长高 > 一夫两妻30年不变的情爱> 正文
一夫两妻30年不变的情爱
文档来源:互联网络 文档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0-2-1 5:33:51

她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白雪公主。白皙的面庞,挂着谁见了都会动容的笑颜,飘然而至他的身边,度过了几天足以改变他一生的铭心刻骨的日子。然后,她带着他的生命飘忽而去,只留下一个此情绵绵无绝期的爱情神话。这神话一讲就是三十年。

 真不知该怎样形容坐在面前的这位儒雅而颇有绅士风度的学者。提起他的名字,很多人会联想到在八十年代中期一项重大的科技成果——j——170潜孔钻头的发明者。这一项研究成果的应用,为我国的矿山开采业创造了数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徐鹿学这个名字也同那无坚不摧的钻头一样,一时间闻名大江南北。他本人和他的发明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徐鹿学又被评为“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人物”。可是,你知道吗,徐鹿学故事中最神奇、最感人的却是他那惊心动魄的爱情。

 走进神话

 1956年秋季的一天,经过百多里奔波的黑癯高挑的徐鹿学疲惫不堪地跨进了北京钢铁学院的大门,站在刚刚大学毕业的哥哥面前:“哥,我真的想上学。可家里发生天大的困难,拿不出一分钱。哥,我偷偷背着铺盖卷溜出学校,不敢再去见老师和同学……哥——”哥俩抱头痛哭。清贫的哥哥不知从哪来的勇气,说了一句 “我供你上学”,之后,便良久地沉默。哥俩儿此时再清楚不过,当务之急得先找一个“饭碗”。

 哥哥想到了当时钢铁学院的老院长高芸生。这位党培育出来的七级老干部最富有同情心,他瞅着站在一边显然缺乏营养,但不乏灵气的农村小伙儿,一锤定音——“就留下当我的通讯员好了。”谁也不曾料到,这一句话从此改变了徐鹿学的一生。

信中“情人”

 自打留在了钢铁学院工作,徐鹿学犹如掉进“书袋”,苦学不倦。他那股顽强学习的劲头真是人见人赞。众所周知,整个五十年代,正是中国和前苏联的关系如胶似漆的时候。那时候,在新中国建设的各个地方都能看见苏联老大哥的影子,钢铁学院也有苏联冶金专家组在工作。作为院长的通讯员,和苏联专家打交道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之一,学俄语成为徐鹿学的必修课。尽管有时闹出不少笑话,徐鹿学还是坚持边学边用,不怕出笑话。和院长一个办公室的谢尔盖教授相中了他的学习劲头,说什么也要给他介绍一个苏联老师不可。

 没过多久,一封写着娟秀俄文的浅绿信笺从万里之外翩然而至鹿学手中。写信的是位乌克兰姑娘,昵称柳达。柳达兴致昂然地给“学生”介绍着苏联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又意犹未尽地想了解中国的一切。徐鹿学开始费劲地学写俄文信了,他把自己认得的那点俄文颠来倒去地写成一封封信寄给“老师”点评。就这样,两位青年男女开始了他们的书信浪漫史。他们受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教育,生活在不同的人文环境之中,生活观念和环境的差异使他们互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时至今日,徐鹿学谈起这段往事仍饶有兴致。他说,柳达那么有趣,那样开朗,纯真坦率得让人一览无遗。

 “鹿学,今天我又上台演出了,你要能看到该有多好呀。我能唱好多乌克兰歌曲,还会跳漂亮的乌克兰舞蹈。我会把你跳得神魂颠倒,连你的中国家都找不到……

 亲爱的鹿学,我多么想见到你。我常常在夜里梦到你,你可真英俊呀!骑着剽悍的大马,从云端飘然而至,把我抱到马上,飘飘悠悠地向天边飞去……

  亲爱的,我现在要做出一项伟大决定,想征求你的意见。我一直是把辫子盘在头上的,现在想剪掉它,不知你同意不同意?你要同意,我就把一根辫子交给你,一根留给自己,这说明了什么,你懂吗?”

 一封又一封婉述衷肠的淡绿色的飞鸿,燎得青年徐鹿学情丝如炽。古人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强大的传统礼教无时不刻地约束着他,压抑着他。“在那个时代,凡事不越雷池半步是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准则。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事在那时是人们再自然不过的选择。”说压抑也好,愚昧也好,不开化也罢,徐鹿学自然而然地做着“口不对心”的事。在回信中,他故意对柳达的热情“视而不见”或“心不知肚不明”,只是说自己的家境贫寒,收入低微,人太笨心不灵,没什么发展……殊不知,国人善使的“暗示”和“不言自明”的为人处世之道对万里之外的她却毫不起作用。柳达竟认认真真地和他探讨起“我爱的是你这个人而不是家庭,也不是金钱”这个话题,还说:“谢尔盖伯伯不止一次地说过,你是一个多么勤奋的小伙啊!”甚至说:“这里的男人多靠不住,酗酒、打老婆。中国男人又勤奋,又有责任心,我要有个中国丈夫,女伴们该多羡慕我啊!”等等。徐鹿学第一次体会到与一个异国人交流的困难,所有的话都等于白说,他陷入了“庸人自扰之”的苦恼之中。

【打印】 【大】 【中】 【小】 【关闭】
本类最新更新